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青海中藏药材资源近年骤减
青海中藏药材资源近年骤减
2014-03-26
点赞
收藏
热度:1045
迄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藏药热在持续升温的同时,产业发展所需的动植物资源在青海省却出现了枯竭之势。
年收购量不足千吨
据了解,我省中藏药材资源特别是地道药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购量逐年上升,而药材产区却不断缩小,产量逐步下降。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是只采挖不保护,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这种无序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草场破坏,植被退化,生态失调,已经使不少优质资源枯竭,个别品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以大黄为例,由于人工栽培面积十分有限,使其缺乏再生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产量不断下降,如重点产区之一的门源回族自治县,1975年以前,年收购量在12吨,而1980至1986年,年均只能收购1吨。致使青海原有的市场主导地位已被甘肃省的栽培大黄所取代。
另据统计,青海中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至2500吨之间,但年收购量不足1000吨,有些常用的中藏药制品如红景天、藏茵陈、雪莲等多种药材品种现在已很难采集到。目前所能种植的仅有大黄、麻黄、甘草等20多个品种,许多名贵和特色品种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工种植或饲养尚很难达到,还需要从野外采集,如藏茵陈草全省年产量约100吨,主要产于海东、玉树、果洛等地,因产量不足,不得不向西藏、新疆收购,有些甚至要从尼泊尔进口。
药材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7家,由三普药业、金诃集团、晶珠药业、大地药业等企业引领的全省中藏药产业已经形成规模。2003年,完成产值4亿左右,国家药监局批复青海的藏药品种达到138个。可以说,这一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也正因为如此,省政府在青海省“十五”计划纲要中,计划将医药工业打造成我省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在中藏药材种植方面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等原因,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中藏药这一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产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竞争、争夺原料现象,面临后备供应日益不足甚至有可能无米下炊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药材种植基地产量严重滑坡,生产基地建设缓慢。
据悉,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栽种的重点植物药有10个品种,即川贝母、荆芥、枸杞、大黄、当归、党参、川芎、人参等。1972年至1976年间,种植面积曾经达到64000亩,产量达到10万公斤以上,对供应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种植药材的过程中,各级生产单位和经营部门没有及时解决好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和价格等问题,使产销工作未能很好协调起来,影响了药材生产的发展,使药材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仅留存了10500亩。至今留存的品种仅有大黄和枸杞两个,其中大黄的栽培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
年收购量不足千吨
据了解,我省中藏药材资源特别是地道药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购量逐年上升,而药材产区却不断缩小,产量逐步下降。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是只采挖不保护,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这种无序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草场破坏,植被退化,生态失调,已经使不少优质资源枯竭,个别品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以大黄为例,由于人工栽培面积十分有限,使其缺乏再生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产量不断下降,如重点产区之一的门源回族自治县,1975年以前,年收购量在12吨,而1980至1986年,年均只能收购1吨。致使青海原有的市场主导地位已被甘肃省的栽培大黄所取代。
另据统计,青海中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至2500吨之间,但年收购量不足1000吨,有些常用的中藏药制品如红景天、藏茵陈、雪莲等多种药材品种现在已很难采集到。目前所能种植的仅有大黄、麻黄、甘草等20多个品种,许多名贵和特色品种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工种植或饲养尚很难达到,还需要从野外采集,如藏茵陈草全省年产量约100吨,主要产于海东、玉树、果洛等地,因产量不足,不得不向西藏、新疆收购,有些甚至要从尼泊尔进口。
药材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7家,由三普药业、金诃集团、晶珠药业、大地药业等企业引领的全省中藏药产业已经形成规模。2003年,完成产值4亿左右,国家药监局批复青海的藏药品种达到138个。可以说,这一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也正因为如此,省政府在青海省“十五”计划纲要中,计划将医药工业打造成我省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在中藏药材种植方面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等原因,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中藏药这一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产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竞争、争夺原料现象,面临后备供应日益不足甚至有可能无米下炊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药材种植基地产量严重滑坡,生产基地建设缓慢。
据悉,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栽种的重点植物药有10个品种,即川贝母、荆芥、枸杞、大黄、当归、党参、川芎、人参等。1972年至1976年间,种植面积曾经达到64000亩,产量达到10万公斤以上,对供应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种植药材的过程中,各级生产单位和经营部门没有及时解决好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和价格等问题,使产销工作未能很好协调起来,影响了药材生产的发展,使药材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仅留存了10500亩。至今留存的品种仅有大黄和枸杞两个,其中大黄的栽培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