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园地 > 健康知识 > 藏医学的“五源”和“三因”
藏医学的“五源”和“三因”
藏医学的“五源”和“三因”
————李啟恩
藏医学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较公认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的成书时间来计算,藏医学的形成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藏医学曾为青藏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藏医学已走出高原,开启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征程。
藏医学理论特色鲜明,是一门以“五源”和“三因”学说为核心哲学思想的传统医学,认为机体由“四源”形成,被治疗的疾病由“四源”引发,治疗疾病的药物由“四源”组成。简单来说,机体、依赖于机体的疾病、治疗疾病的药物都由“四源”组成。因此,机体、疾病和药物三者间存在本质一致性内在联系,这一思想贯穿藏医学生理、病理、药理等整个理论过程,是藏医学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
“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五种源素,即万物发源之要素,是藏医解释人体形成、发育、衰亡,疾病发生、发展与平息,以及药物形成、药味组成和药性差异的物质基础。但这一过程中,“五源”中空源的结构和功能可被分解到土、水、火、风等四源之中,作为四者的共有结构和功能参与万物形成及其功能发挥,因此,藏医学有时会将“五源”缩略为“四源”,以便于解释生理、病理和药理等相应理论。
在人体形成方面,藏医学认为胎儿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意识和物质两个要素,其中意识是先天拥有的,而物质则要求“五源”齐全。因为作为胎儿种子的父精母血归根结底也是由“五源”生成。在此物质基础上,由胎儿自己的先天意识提供感知和意识,于是最终形成了具有生命和意识的发育健全的人。
在药物形成方面,藏医学认为“土源”提供固化和支撑作用,“水源”提供湿润和凝聚作用,“火源”提供热能和成熟作用,“风源”提供运动和成长作用,“空源”提供空间作用,在“五源”的相互协同和不同配比下形成不同的药物、药性和药效。实际生活中,虽然某些药材的药味相同或相近,但药性和功能却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组成不同药材的“五源”比例不同和炮制加工、配伍组成和用药患者的体质差异等导致。因此,藏医学在临床用药时特别强调辨证施治和个性化炮制。
在疾病形成方面,藏医学认为所有疾病都由“三因”病变而引发。“三因”是指“隆”“赤巴”“培根”三种基本因素,是解释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的功能基础,其中“隆”以“空源”为物质基础,“赤巴”以“火源”为物质基础,“培根”以“土源”和“水源”为物质基础。当“三因”在体内维持各自的量动态平衡和运行正常,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饮食、起居、环境变化、心理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三因”发生量的增减和功能的紊乱等变化时,便形成了危害机体的基本疾病,发挥着病理作用,是藏医认识疾病的基本依据,此时的“三因”在藏医学中被称为“三病”或“三害”。
“五源”和“三因”是藏医学认识生命、疾病和药物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理论,是藏医辨证施治的根本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当下及今后的藏医学发展中,应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根本思想。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传统文化,在理论体系、配方原则、制药工艺、防病治病等方面应以突出藏医学理论内涵为出发点,以此维护其特色;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解释藏医药的科学内涵,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需求,推动藏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